此次国际油价的剧烈攀升,既没有通常引起油价大涨的突发性事件背景,也没有可能导致石油供应中断的区域性军事或政治危机,也许就连欧佩克也没有料到油价会在短短一年里从每桶不到10美元涨到38 美元左右。那么,导致国际油价飞涨的原因到底何在?
1.世界经济尤其是亚洲经济的多方面复苏导致石油需求旺盛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进一步转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达4.7%。美国经济继续保持了健康的发展态势,欧洲经济逐步回暖,日本也逐步摆脱了衰退的阴影,尤其是整个亚洲经济的多方面复苏,推动了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
2.减产使过剩库存消失
1998年底至1999年初的低油价使西方消费国囤积了大量的过剩石油库存。实际上,欧佩克1997年底开始大量增产的石油,大部分进入西方石油公司库存,而库存的过度上升是后来油价惨跌的主要原因之一。库存是西方国家对付油价波动的重要手段。如果说世界经济是石油市场的“晴雨表”,那么库存可以说是石油市场的晴雨表。从1996年的油价高涨、1998年的低油价、以及1999年迄今石油市场的巨大变化,都能发现库存的关键作用。1999年3月份,从欧佩克开始履约的第三轮减产以后,西方的石油库存量逐渐减少。到1999年年底,产油国持续削减供应量已使西方过剩库存完全消失。主要消费国可能在低库存下越冬的危险信号,迫使国际能源机构(IEA)早在1999年入冬前就出面呼吁欧佩克采取行动增产,否则就“太慢,太晚”。然而欧佩克却坚称库存尚未降到“合理水平”,并拒绝立即增产。
经过1999/2000年冬季的库存消耗,西方石油库存已经降低到可操作的底线。此后欧佩克于3月份和6月份两次决定增产,但增幅明显低于市场预期,油价在短暂下跌后,继续攀升。市场上即期油价显著高于远期,这种形势下有谁还会囤油?消费用户只能边消费库存,边等待油价下降。到今年8月初,美国报出原油库存量降到24年来较低水平的消息,油价则立即刷新10年来的记录。10月份开始,北半球将逐渐进入冬季取暖季节,人们对夏季汽油供应短缺的担心现在转到取暖油。8月份美国包括取暖油在内的馏份油库存量为1.12亿桶,比1999年同期低20%,其中取暖油库存为4300万桶,比一年前低39%。去年冬季取暖油价格领头上涨的美国东海岸地区库存量更低至50% 。美国炼油厂长时间以来的满负荷运转、产油国增产的重原油加工手段的缺乏将使取暖油库存量以偏低水平进入冬季。这将使市场失去应付供应紊乱或需求骤增的调节能力,并增加了油价飞涨的机会。
3.剩余产能吃紧
增加供应量不仅受到欧佩克价格政策的限制,而且富余产能不足也是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目前全球约有330万桶/日的闲置开采能力,其中230万桶/日在沙特阿拉伯。不过,尽管沙特独自拥有全球2/3的富余产能,欧佩克按比例调整产量的惯例却不允许沙特增产更多石油。欧佩克除沙特、科威特和阿联酋以外的其它成员国目前都在满负荷生产。石油部件的补充使伊拉克也具备增产潜力,但现在除联合国石油换食品协议外,又多了一个限制因素,就是高油价能使出口额的目标更快达到。非欧佩克国家今年将增产140万桶/日,但这一增长来自1995年~1997年石油上游上升周期计划开发的项目,而且主要来自墨西哥。2000年石油公司即使加大上游的资金投入,增产效应也要在至少一年以后才能见到。
4.船运市场紧张
除开采和炼油能力吃紧外,船运能力也是市场供应方面的一个制约因素。今年中东产油国原油增产使长运距的贸易猛增。今年油轮吨位预计仅上升1% ,达到1.245亿吨,而欧佩克海湾成员国的日产量将增长6%,达到1960万桶/日。而海湾地区石油装船量将增加11%,达到1670万桶/日。今年以来,海运石油的在途数量即海上库存增加到两年来的高峰,达4.80亿桶,与1991年初海湾战争期间囤积起来的海上库存数量相当。
船运能力紧张不但拖延了原油从产地到达消费地的时间,还增加了原油加工成本。由于中东出口量增加,加上近年来油轮船队规模因环保原因而缩小,今年前8个月从中东到欧洲鹿特丹的油轮运费翻了一番多,从年初的每桶1 美元涨到将近2.5美元。中东运到远东的运费涨幅甚至更大。由于预期四季度世界石油产量将达到创记录的水平,增产的石油有可能找不到油轮装运。 此外,国际投机资本的大肆炒作对油价的暴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多数欧盟国家长期以来实行的高燃油税政策抬高了石油价格;欧佩克成员国内部的利益冲突以及该组织信息系统和决策机制的低效和失灵,导致该组织没能根据市场变化做出正确、及时和充分的反应,也是油价剧烈波动的原因之一。 |